04.消費者對新產品的採用過程在其他社會行為上是否有相似的例子?
以快閃族為例
據英語新造字和句子的網上字典Word Spy,「快閃黨」(flash mob)是一群人在預先約定的地點集合,進行簡短活動後迅速解散,flash mob來自兩個相關用語。一個是flash crowd,意指一班人突然同時進入一個網站,通常是響應一些活動或宣佈;另一個是smart mob,意指一班意見相同的人在無領袖下利用先進科技,例如手機、email和網站組織發起集會。
起源
快閃族於2003年最最早起源於2003年5月美國紐約的曼哈頓,後來擴展至歐洲、亞洲等地。開先河的是美國紐約文化工作者比爾。他形容參加者都是「莫名其妙的一伙」。當他召集了500逾人,在紐約時代廣場的玩具反斗城中,朝拜一條機械恐龍,5分鐘後眾人突然迅速離去,「快閃族」因此而聞名。但他不承認是領袖,也不認為「快閃黨」可席捲全球,因為整個意念由嬉戲開始,有的是純為搞笑,有的被視為社會或政治活動
flash mob一詞最先在cheesebikini網站一篇題為「Flash Mobs Take Manhattan」的文中出現。「快閃黨」活動策劃人大多數匿名,各地不同。
導入期:
2003年8月,發起全港首個快閃行動,在指定日期時間到旺角一間電器店問店員有沒有遊戲機售賣(該店不賣遊戲機),然後集體拍手叫好後各自離開。但到了行動當天,玩快閃的人只有發起者,一名十來歲的小孩而已。
成長及成熟期:
2003年8月22日,一群外籍人士突然在銅鑼灣時代廣場的麥當勞,集體舉起紙巾並跳芭蕾舞,行動持續了一分鐘,之後四散離開。該行動被稱為全港首個成功的快閃行動。
其他曾被提出的行動有,在尖沙咀鐘樓外喊「我愛香港」、在某超級市場集體拍西瓜等。
組織
香港曾經出現一個名為快閃行動香港分會的組織,於2003年8月8日成立,於同年11月29日結束。該組織曾經發動過7次活動,其中以在尖沙咀鐘樓外喊「我愛香港」的第一個活動計劃最廣為人知,但計劃因過份曝光而被逼取消。其後於8月底至11月底期間先後於香港島、九龍各地舉辦6次活動,其中以9月27日於尖東區舉行的一次最為成功,約有20個參加者到場,而且能夠成功避開記者。惟此後熱衷於此活動的人士越來越少,逼使該會宣告結束。
衰退期
香港快閃熱潮消失原因
香港的快閃熱潮也快閃消失,因素可歸納如下:
香港人對潮流普遍只有「三分鐘熱度」,對新事物感興趣後,隨後很快會失去興趣。 香港人比較害羞,怕被記者攝下自己參予活動的情況,所以只願意做旁觀者。 宣傳幅度難以取得平衡:宣傳太少會太少人參加、宣傳太多會惹來大批記者。最後到了今天快閃一辭似乎已成為歷史名詞,看不到快閃活動了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